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關於塑化劑風暴

您不能不知!關於塑化劑風暴
趙浩然博士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副教授
環境健康與風險評估實驗室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risk assessment laboratory
最高學歷: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博士

20115月底黑心商人將塑化劑當成食品添加劑使用的事件曝光後,全台輿論譁然,多年來台灣人民已經將成千上萬的塑化劑吃下肚,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管控機制、國家認證
CAS標章以及食品大廠長久以來建立的商譽在這個事件中紛紛宣告失效,雖然衛生署採取因應措施,在成效不彰的情況下最後不得已祭出終結日(D day)的口號,D day之後仍有食品添加塑化劑零星事件爆發,國人對台灣製造的食品信心早已崩潰。目前國內添加入食品中的塑化劑以DEHP(鄰苯二甲酸二(2-已基己基)酯,Bis(2-ethyl hexyl)phthalate)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為最主要,DEHPDINP已被証實具有雌激素效應且為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也就是大眾所知的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
    1997年日本知名學者井口泰泉教授將饒舌的學術名詞(內分泌干擾物質)口語化,將環境荷爾蒙這個詞彙介紹給日本民眾。環境荷爾蒙是指一群物質,它們並非生物體內的荷爾蒙,而是來自體外的污染物,當這些污染物進入到生物體體內時,對原來體內荷爾蒙產生干擾效應,這些效應包含了模仿、加強、干擾和抗拒生物體內荷爾蒙的正常活動,或是影響到生物體內荷爾蒙的運送、調節、結合、訊號產生、細胞的代謝反應等等。如果劑量濃度過高或是暴露時間夠久,可能引發惡性腫瘤、影響生理及心理發展、生殖毒性等等,環境荷爾蒙對於成長中的幼體影響巨大而且深遠,特別是對於子宮內的胚胎或是初生的幼體,目前大家較熟知的環境荷爾蒙有多氯聯苯、戴奧辛、多溴聯苯醚、壬基苯酚、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類等;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惟統計因果關係仍尚未確明,科學界直至當下仍無法斷言環境荷爾蒙對人類的威脅到底有多大?
塑化劑對人體的毒害一直是本次事件爭論的焦點,塑化劑生物毒性與健康效應如何呢?在這裡以DEHP來舉例說明,DEHP的口服大鼠半數致死劑量(Oral rat LD50)30 g/kg,其急毒性並不高;在致癌性的部分,今年5月底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再度將DEHP3調回2B,其代表的意義為DEHP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動物實驗上已發現有致癌性,但卻無法完全証實,而在流行病學上的證據仍然不足),也就是說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說DEHP會致癌,但是DEHP致癌的疑慮是存在,需要有進一步的證據來說明它的致癌性。DEHP容易在體內的肝臟代謝經由生物轉化作用(biotransformation)轉化為親水性的代謝物,尿液及汗水等是大多數DEHP排出體外的途徑,DEHP不易累積(低生物累積性bioaccumulation)於體內且其半生期為12 hr,也不會透過食物網產生生物放大效應(biomagnification);雖然如此DEHP的代謝產物仍然具有荷爾蒙干擾毒性,總之,DEHP的內分干擾物的效應與致癌性仍讓人生畏。
動物實驗與細胞實驗探討了塑化劑的毒性問題,而這兩類實驗所使用的劑量頗高遠遠超出人類的背景濃度,近年來環境流行病學家在國際期刊發表多篇塑化劑及其代謝產物干擾到雄性激素及降低精子的品質的文章,不管是成人或是幼童都看到相同的結果,直至目前(201168)遍尋MEDLINE以及PUBMED的搜尋引擎之後,仍未於流行病學或是臨床的文獻中發現塑化劑具有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作用,雖然人體報告出現若干抗雄激素效應,直至目前科學界仍未有定論,而塑化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將持續追蹤與研究。
現階段要如何去防範塑化劑對台灣民眾的危害,首先要先瞭解是否為高暴露族群者,高暴露族群為職業暴露者或是長期口服高劑量濃度者,盡量減少暴露的機會,如穿戴防護設備、飯前洗手,減少皮膚接觸,下班後立即將工作服換下,可減少暴露風險,若對自己的健康有疑慮的,可至大型醫院抽血加驗雌二醇與睪固酮,成年男性可加驗精液品質。而一般民眾則為背景族群僅需不再食用含有塑化劑的食品,平時做到均衡飲食、飯前洗手、少吃外食、多吃蔬果、不使用塑膠餐具、不要用塑膠手套抓取食物、少用塑膠袋,多喝水、多運動以及少用塑膠製品及可避免以及減少暴露的風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